航運市場低迷刺激拆船業“逆生長”
2014-01-28 08:19:28 來源:中國船舶報 編輯: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近年來,由于航運市場運力與運量結構性矛盾的凸顯,航運市場的持續低迷反而刺激了拆船業的“逆生長”,加之國務院頒布《船舶工業加快結構調整促進轉型升級實施方案(2013~2015年)》要求加快淘汰老舊船舶和高污染、高能耗的落后船舶,以及相關國際規范出臺更加嚴格的環保標準,使得越來越多的船舶被送入拆船廠,拆船市場的前景幾乎一片“春意盎然”。然而,我國的拆船企業此時卻有著難言的尷尬,全行業普遍虧損已是不爭的事實,而且拆船越多虧損越大,在市場旺季讓人感受到一股“倒春寒”。
專家指出,問題出在了持續走低的下游市場。拆船企業的經營模式在于廢船購進、拆解,然后出售廢鋼等拆船物資,消弭成本,獲得收益。從一定程度上說,拆船企業就是“以鋼為綱”,由于其利潤空間往往取決廢鋼市場的穩定程度,所以,一個劇烈波動且價格持續下行的廢鋼市場必然導致拆船企業面臨巨大的經營風險。近年,隨著國際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影響的加深,我國經濟增速放緩,制造業下行態勢明顯,加之建筑業的政策調控,以及鋼鐵產能過剩,自2011年第四季度開始,國內廢鋼市場價格一路下滑,終端需求難以釋放,這對于周期性極強的拆船企業來說,經營虧損也就成了必然。
正是由于“鋼元帥”的不斷“跳水”,導致了我國許多拆船企業積壓了大量拆船廢鋼,資金回收困難,還貸壓力劇增,經營困局難以得到緩解,甚至陷入惡性循環。因此,專家建議,在“以鋼為綱”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改變之前,拆船企業一定要謹慎選擇經營策略,正確評估市場走勢,說白了,就是不要“強拆”。然而,面對廢鋼市場不見好轉的形勢,拆船企業也并非無事可做,有專家認為,在市場震蕩調整階段,有遠見的企業更應該練好自身的“內功”,傾力實現綠色拆船。
綠色拆船不是一句口號,一種形式,而是應該內化為拆船企業的社會責任,不論市場行情怎樣變化,廢鋼市場如何波動,只有堅持綠色環保才是拆船企業的唯一出路,這是拆船行業本身的市場定位和性質特征決定的。而在當前,最重要的是應該做好下游市場的培育,尤其是提高廢舊船舶物資的再利用率。目前,國內拆船企業還是將絕大部分的拆船物資用做廢鋼出售,不僅附加值低,也加重了拆船企業對于廢鋼價格的依賴。因此,提高拆船物資的利用率將是在廢鋼價格不振的市場環境下,拆船企業增加經濟效益的重要途徑。而且,國家發改委制定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中早已明確提出鼓勵廢舊船舶物資、設備的再利用和再制造。我國拆船企業不應該將綠色拆船僅僅局限在綠色拆解方面,而應該具備更為廣闊的產業視野。
“以鋼為綱”或許是拆船業天生的無奈,不過事在人為,如果拆船企業真正具備了“智慧拆船”的理念,能夠堅持不懈地推進綠色拆船事業,那么擺脫“鋼元帥”的束縛,迎來真正的春天或許也將為時不遠。